科研机构
-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在985学科建设资金重点支持下建设的校级科研平台,北京市多模态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要的医工交叉实验平台。中心现有一台全数字化3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Ingenia CX,齐备的实验空间及完善的软硬件辅助实验装置。专业运行管理团队和质量控制,保证7天24小时面向校内外用户提供技术研发、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转化的开放测试服务,助力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发展。影像中心已成为全...
-
免疫学研究所中心仪器平台
免疫学研究所中心仪器平台由清华大学985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建设,建成以流式平台为核心,多种生物学相关大型仪器为辅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吴龙妍博士为平台负责人,另有汪悦和周秀宇两位技术人员负责仪器的日常维护和技术培训。整个仪器平台以“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服务”为宗旨,免疫所的老师和学生在经过仪器培训,获得资格认证后,可以自由的预约使用仪器。流式细胞仪是中心平台的核心仪器。中心配备5台细胞分析...
-
清华大学医学院医学数据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医学院医学数据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医学院由神经工程实验室联合相关单位共建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瞄准脑科学相关学科前沿、选择特色课题,围绕脑电大数据云平台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带动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广、转移及应用,同时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科团队。研究中心将依托清华在脑电专业领域的优势,建立脑电科研云平台,为脑电在算法分析和...
-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8年。由三个分室组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生物化学与膜分子生物学分室、清华大学膜生物物理与膜生物工程分室和北京大学膜离子通道与受体分子分室。实验室自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于1996年、2001年和2006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2011年和2016年,实验室在生命科学领域五年一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均取得优秀的...
-
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设施清华基地
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不仅是校级科研条件平台,还作为国家重大科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清华大学科学研究需求的同时,面向全国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提供技术合作和开放服务,目前,已经建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冷冻电子显微学实验室及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中心下设10个子平台,中心主任、常务副主任及副主任负责平台发展规划及日常管理,各子平台技术主管负责平台日常运行及服务支撑,现人员总规模已达65人。目前,...
-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测试中心
生物医学测试中心(简称测试中心)是清华大学“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校级科研条件平台,归属实验室管理处领导,依托生命学院建设,挂靠医研院管理,同时作为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支撑机构,立足校内,面向社会,为生命、医学、药学、化学、化工、环境、材料、机械、信息及相关交叉学科提供技术支撑与测试服务。测试中心设有专职技术岗位20个,拥有各类大型光学显微镜、电镜及制样、细胞功能分析分选仪等开放设备36台套...
-
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总体情况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实验动物中心”)是面向校内外开放的实验动物研究平台。实验动物中心具有《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隔离环境 小鼠》使用许可证,于2014年6月通过了AAALAC国际认证。中心采用“独立运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有偿服务”的运行模式。中心主任(王宏伟教授)负责中心的发展规划,常务副主任(常在)负责日常工作与综合管理。实验动物使用和管理委员会(IACU...
-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由北京市教委组织成立,是首批13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中心以清华大学为依托和牵头单位,与北京市工业大学共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肩负着为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责任。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团队正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在这百年难觅的历史机遇中凝聚、成长、壮大并逐渐展示其国际影响力。中心的首位主...
-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结构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为前沿的主流学科之一,是人类在最高分辨率尺度上对于生命系统认知最为直观、最为基本的学科。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仅二十一世纪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有八次(2002、2003、2006、2009、2012、2013、2014、2017)颁给了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发现或发明,这些获奖成果均是生物结构研究中重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的突破,由此可见,结构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