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和挑战面前的科技担当 ——在医学院-药学院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清华大学医学院

新闻直通

危机和挑战面前的科技担当 ——在医学院-药学院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2020-08-28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开学典礼,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 在过去的7个月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党和国家坚强有力的社会动员,一线医生和防疫人员的英勇无畏,生命医药科学家不舍昼夜的刻苦攻关,普通人挺身而出默默奉献的人性光辉,汇成了一股中国人的力量,把我们带到了今天,带到了这里,一个重新热闹起来的清华,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

看到医学楼前摆满了自行车,打开-80度冰箱感受到久违的凉意,听到磁共振扫描序列的噪音,甚至是闻到小鼠难闻的味道,才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原来那么宝贵,那么让人感动! 欢迎你们,2020级研究生新同学!欢迎你们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时刻加入清华医学的大家庭,走进医学楼生机勃勃的科研生活。

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三个疫情期间的故事,都发生在背后的医学科学楼里。

第一个是十年磨一剑,科技抗疫的故事。病毒核酸检测是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武器”。 医学院程京院士团队长期专注于开发生物芯片技术,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晚上,我和程京院士通电话,商量能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程京院士回忆,2003年SARS在北京爆发的时候,团队的科研条件和产品化能力不足,感觉有劲使不上。近10年的潜心基础研究和转化开发,程京老师信心满满,他说:“国家有难时,科研人员必须扛起责任,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我们科研人员就是战役的‘突击队’。”之后的一个月里,程京院士的朋友圈里看到的都是他和年轻人们熬夜赶工,方便面当家的照片。2月23日,他们研发的病毒检测芯片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1个半小时内可以检测出新冠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毒。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火神山医院很快都用上了这种快速检测芯片。3月2日,总书记来到程京院士实验室,详细询问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鼓励团队研发更快更安全的检测系统和产品。上个月,程京院士团队不负嘱托,研发成功车载式核酸检测实验室。程京院士团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一个方向深入钻研,持续创新,才能在关键时刻体现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第二个是团队协作,前沿攻关的故事。1月29日,我来医学楼检查落实疫情防控措施,门口零星几辆自行车,楼里空空荡荡。但是随后的一个月,医学楼的几个实验室一直是忙碌而紧张的,晚上都是灯火通明。医学院张林琦教授是病毒学专家,生命学院王新泉教授是蛋白质结构专家,他们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捕获了病毒表面刺突蛋白和人体肺部细胞受体结合的瞬间,他们还找到了新冠患者体内天然产生的高效抗体,揭示了高效抗体“封堵”病毒刺突蛋白的关键位点。团队先后在《自然》杂志发表两篇论文,更重要的是,这两项发现为开发新冠病毒抗体药物和疫苗铺平了道路。2015级博士生单思思也是团队一员,寒假刚放假回家一天,还没来得及和家人欢聚,就毫不犹豫又赶回医学楼。3月2日,总书记来到医学楼考察抗疫科研攻关情况时,单思思同学成功演示了挑选出来的高效新冠抗体和病毒蛋白抗原结合的试验。回忆起这一刻,单思思激动地说:“作为一名博士生党员,我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继续奋战在科研一线,为全人类攻克新冠肺炎贡献属于中国、属于清华的一份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研不是单枪匹马的奋斗,团队协作、联合攻关也是今天生命医药创新的关键。

第三个是年轻人挺身而出,不辱使命的故事。在科技抗疫“突击队”精神的激励之下,医学院刘鹏、药学院李寅青、白净卫三位80后海归青年学者,组成三人攻关团队,整合专长联合攻关,于5月中旬又研发出了一体化自助式新冠核酸检测卡盒,非专业人士可以使用,为下一段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准备了“新武器”,是一项医工交叉的杰作。从2月到今天的半年里,其实医学科学楼是整个清华园里最繁忙的实验楼,除了抗体研发、核酸检测,还有新药研发、细胞治疗、流行病预测等多个科研攻关团队在日夜奋战,这里面大多数是年轻而有朝气的面孔。实验室每取得一项新突破,战疫一线就多一份底气与胜算。从那时候开始,我看到医学楼前的自行车一天天多起来,每一辆自行车背后,都有一位勤奋、执着、担当的研究生,他们和导师和团队并肩作战,攻克难关。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英雄从天而降,不过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危机面前,国家召唤科技力量的时候,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其实就是你我,就是今天在座的导师和研究生们。这就是同学们今天为什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意义所在,去发现从来没有人看到过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去创造世界上没有过的诊疗工具和方法,解决 “健康中国”道路上的难题和挑战。

清华大学的医学发展一直强调发挥多学科优势,先后规划了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公共健康、药学、临床医学等学科方向,通过改革师资聘用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持续创新。这次疫情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医学学科建设的定位和布局。医学不应该只是医院内的救死扶伤,我们的基础医学发现、装备和新药研发、公共卫生体系,应该在重大疫情考验中用得上,靠得住。为此,学校在疫情期间成立了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医学院一批公共健康方向的老师走上了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新体系的大舞台。

大家看身后这段走廊,3月2日那天总书记就是从这里走进实验室。就在医学科学楼三楼的会议室,总书记指出“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今天我们已经走过疫情防控最艰难的阶段,迎来了全社会复工复产,学校全面恢复科研教学的新阶段。但危机和挑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整个世界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美关系日益恶化,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遏制和挑战。学院师生深刻认识到作为科技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要加强危机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传染病、免疫、高端医疗仪器的学科实力,以学校的医学规划为指导,不断完善八年制医学生和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体系,为应对未来可能的新发传染病,以及社会转型期的重大疾病做好科技储备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更要增强战略定力,把核心发现和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够从根本上服务好全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需要。生命医药领域的核心发现和关键技术靠谁?就是靠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们,要靠大家潜心研究、埋头苦干的意志,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说实话,我们不仅仅是芯片、操作系统不如人,我们的生命医药研究和产业也是刚刚起步,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差距。

昨天我看了CCTV《对话》节目介绍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的节目,很受触动。半年时间,条技术路线,八支队伍集中攻关,新冠疫苗从无到有,上个月已经开始紧急使用,生动体现了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看到了生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拼搏,更看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国家意志。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有面对危机“站得出来,冲得上去”科技担当,相信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协作攻关的精神,再难的问题,我们也能给出“答案”,拿出“方法”!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一起出发!

谢谢大家,也谢谢刚才落在讲台的上那只蝴蝶,它再次告诉我们生命的宝贵和美丽!


上一条:吾辈勇担当,吾心诚向党 --清华大学医学院召开一线党员发展会

下一条:医学院-药学院举行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医学 > 新闻直通 >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