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案例分享】从小汤山到清华——“医学生理学”在线研讨课的创新探索-清华大学医学院

新闻直通

【在线教学案例分享】从小汤山到清华——“医学生理学”在线研讨课的创新探索

2020-05-19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与全校所有其他课程一样,“医学生理学”也如期在线开课。然而,作为医学生培养的最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今年的“医学生理学”又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让学生亲临实境地了解新冠肺炎的救治实况,根据清华医学实验班“临床与科研并重”“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在副院长吴励的鼓励与支持下,课程负责人吴宁、合教教师章薇和刘晓玲共同申请了清华大学春季学期“在线教学”创新案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床旁案例在线研讨课。该系列课程利用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章薇在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支援一线工作的宝贵时机,首次实现了床旁在线教学。

image002.jpg

 

将课堂设在抗疫一线

3月30日下午,“医学生理学”照常开课。连线视频中出现了一位身着浅蓝色洗手服的医生,共享屏幕上显示:“同呼吸、共命运——清华人在小汤山”,背景图片是一位身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隐约可见防护服上手绘的清华大礼堂。

image004.jpg

章薇在小汤山医院

 

图片中的医生正是章薇。她是医学实验班本学期“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师之一,原计划是为学生讲授呼吸系统中枢神经调控的相关章节。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扩散之际,首都北京的境外输入压力与日俱增,时隔17年后,北京小汤山医院再次启用。一场突如其来的派驻任务,改变了她原有的工作安排,3月19日,她被医院派往小汤山定点医院参加支援工作。

通过每次两学时共三次的视频线上课程,章薇将同学们带入抗疫一线的救治现场,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并通过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与基础研究,进一步探讨新冠肺炎相关的发病机制与致病机理,以及研究成果在临床救治中的进一步转化与应用。

 

走进小汤山

课程伊始,章薇特邀北京小汤山医院专班组副组长、专家组组长,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马迎民教授为同学们介绍小汤山医院的历史沿革与精神传承。伴随着马迎民的讲述,同学们仿佛回到了17年前的2003年,触摸到在抗击“非典”期间那座象征着中国速度的“金汤堡垒”。而如今,随着小汤山医院的再次启用,1000多名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地坚守在一线,筛查入境旅客、救治确诊患者,守护着首都人民的健康。马迎民的讲述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小汤山医院已化身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精神!

image006.png

马迎民介绍小汤山医院的历史沿革与精神传承

 

跟随章薇老师的镜头,同学们走进了神秘的小汤山医院。小汤山医院整体俯瞰像是一道彩虹;医院内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界限分明,井然有序,并充分考虑到在院者的生活需求,严谨而不失温馨。章薇告诉大家,随着医学理念和科技的进步,今天的小汤山医院能够收治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

image008.jpg

image010.jpg

小汤山医院

“小玉你好,今天感觉怎么样?”这段使用电子设备问诊的视频将同学们的视角拉回课堂。章薇以收治第一位确诊患者的日常问诊作为切入点,细致地讲解与患者沟通的注意事项、新冠肺炎的筛查、接诊流程,临床分型,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还呈现了临床医生真实的工作状态和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image012.jpg

问诊实况

 

从英国抵京的一家六口中有五人被确诊的聚集性发病病例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在对病例的分析过程中,针对新冠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结果,以及胸部CT结果中最常见的“磨玻璃影”,章薇组织大家开展问题导向型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鼓励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何提高核酸检测的准确率以及“磨玻璃影”的特异性。

基于一系列问题,章薇通过辩证分析与逻辑递进的推理,引导同学们用“动态的发展观”来看待疾病的变化全程,使同学们在学习新冠病毒相关的知识之余,更多的是学到了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临床与科研并重

“ACE2受体和ACE之间就如同一对相爱相杀的亲兄弟。”这个比喻把同学们的视线引向了科研攻关的关键对象——“ACE2受体”。在正常人体中,ACE2受体的存在对多个器官具有保护作用,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通过对最新文献的回顾,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与ACE2受体结合,犹如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的“门把手”,是病毒进入人体的关键环节。

临床与科研的相互融合,是章薇一直以来所秉承的教学理念。在她的特别课堂中,也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相互依赖和彼此依存。

image014.png

张林琦进行视频教学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基础研究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章薇特邀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和程功教授录制了相关视频。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清华大学时,曾专程参观了张林琦教授的实验室。视频中,张林琦为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团队研发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最新进展。同学们不仅被清华人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的精神所感动,更为有这样的科研榜样而倍受激励。

image016.png

程功进行视频教学

程功教授在视频中对同学们关心的新冠肺炎的相关病理问题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解答。例如作为新冠病毒的可能宿主蝙蝠,为何病毒在其体内没有致病性,其相关机制是怎样的?蝙蝠体内是否会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对人体有何作用?

6个学时的新冠特别课程在这些点滴的学习与探讨中,如白驹过隙,进入尾声,而同学们都意犹未尽。作为课后拓展项目,同学们分成3个小组,基于课堂所得以及最新文献,以少年儿童为受众群体,尝试制作有趣易懂、科学严谨的新冠科普宣传视频和游戏,以第一人称描绘新冠病毒侵犯人体及其致病的动态过程,从而帮助社会树立科学有效的防护、防控理念与意识。

 

同呼吸 共命运 勇担当

课程临近尾声时,从小汤山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4月28日,历时44天,在来自22家北京市属医院1000多名医护人员的昼夜奋战下,小汤山定点医院实现了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

image018.jpg

章薇在小汤山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结大会上发言

也正是此时,同学们得知,在北京小汤山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结大会上,章薇老师代表此次支援小汤山定点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发言。她动情地说:“2003年,‘非典’暴发,当时还没毕业的我,亲眼望着前辈们奋不顾身地奔赴小汤山医院,也正是那时,在我心底种下了一颗种子,它的名字叫‘小汤山’。时隔17年后,小汤山医院再次启用,我有幸同大家一起,被派驻定点医院参加支援工作,感慨深藏于心底的种子终究发芽。当初,我们带着‘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的使命而来;如今,我们将要带走的是‘英勇无畏、科学求实、团结协作、吃苦奉献’的小汤山精神,在新征程上继续贡献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image020.png

同学们在线学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小汤山到清华,从“非典”到新冠肺炎,从抗疫到教学,从临床到科研,这一特别课程,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医务人员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感受到了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更愈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成为一名能够治愈疾病、温暖心灵的好医生;成为一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富强的科学家;成为一名勇于担当、心怀家国的有志青年!

 

(清华新闻网5月19日电)

供稿:医学院

编辑:吕婷

审核:程曦


上一条:清华医学院与药学院团队联合研发核酸检测卡盒,居家检测30分钟内出结果!

下一条:携手助力海外新冠疫情防控,公卫同学在行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医学 > 新闻直通 >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