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招生)
项目介绍
学院项目
其他项目
师资队伍
课程资源
名誉教授
访问学者
医疗服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校医院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研团队
科研机构
实验技术平台
新闻&活动
新闻动态
活动预告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学院概况
发展沿革
现任领导
国际顾问委员会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统计信息
加入我们
人才招聘
教育(招生)
项目介绍
学院项目
其他项目
师资队伍
课程资源
名誉教授
访问学者
医疗服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校医院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研团队
科研机构
实验技术平台
新闻&活动
新闻动态
活动预告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学院概况
发展沿革
现任领导
国际顾问委员会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统计信息
加入我们
人才招聘
EN
我是...
学生
教职工
校友
患者
访客
首页
>
搜索结果页
Search results for 'News' (3,043 Results)
Jul 30, 2021
沈晓骅
探索生物学中的暗物质,开拓人类认识自身和生命复杂性的新方向 人和鼠的基因组拥有大量的非编码核酸序列,包括基因组重复序列和非编码RNA基因,代表生物学中的暗物质。探索它们的功能和意义,对揭示生命的本质和器官发育、生物体多样性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生命复杂性的一个新方向。 沈晓骅实验室以小鼠多能干细胞为模型, 从系统和分子水平上探索非编码RNA、基因组重复序列、和RNA结合蛋白,影响
Sep 1, 2021
饶子和
饶子和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创始主席;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生物物理联盟(IUPAB)主席。 饶子和教授是我国生物物理学、蛋白质科学、病原生物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之一,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等冠状病毒、流感病毒、HIV、甲型肝炎病毒
Aug 9, 2023
罗赛
2023-至今 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 助理教授 2021-2023 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 讲师 2017-2021 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 博士后 2011-2016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学博士 2007-2011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学士
Jul 30, 2021
郭增才
郭增才2002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工程力学学士学位,2010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2015年在霍华德修斯研究所詹宁斯校区结束博士后研究后在清华大学医学院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工作至今,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PI、博士生导师。曾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 郭增才教授专注于工作记忆的形成和维持机制,采用系统神经生物学先进研究工具,研究
Jul 30, 2021
周牧
https://zhoulab.pages.dev/ 周牧教授于2014年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Thomas Sudhof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全职任教于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IDG/McGovern脑研究所研究员。 周牧教授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环路机制的研究,在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学习
Jul 31, 2021
朱佳俊
从细胞新陈代谢角度探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以能增进对肿瘤、肺纤维化、衰老等相关疾病的认知和临床治疗为目标 朱佳俊博士的重点研究领域是从细胞新陈代谢角度探究人类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人体内各式各样的细胞对营养物质的获取和利用为几乎一切生理病理过程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朱佳俊博士及其课题组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为主要技术手段,辅以代谢组学和动物模型,从哺乳动物细胞代谢角度研究基本的生物学问题和生命现象
Sep 28, 2021
Harihar Basnet
7/2021-Present Assistant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1/2015-2/2021 Postdoctoral Fellow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9/2008-12/2014 PhD, Biomed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Mar 27, 2024
刘冉
研发基于生物混合界面的人体集成柔性器件,发展具有更好生物兼容特性的医学微系统 刘冉的科研重点是微纳米系统设计和工艺研究,研究方向聚焦在医学微系统技术,致力于寻求微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应用之间的桥梁,通过生物材料与微纳米技术的结合,进行基于生物混合界面的人体集成柔性器件的研发,发展具有更好生物兼容特性的医学微系统,并由此延伸开发独特的微加工方法及生物接口技术。 她已经成功实现了柔性和微阵列电极、刚柔
Mar 27, 2024
杜亚楠
在“微组织工程”特色交叉研究方向实现理论研究的突破和技术转化的落地 杜亚楠教授在 “微组织工程”领域研究内容为应用微纳加工技术结合生物材料工程、生物力学、基因编辑等手段构建“精准化”和“规模化”3D微尺度再生和病理微环境,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创新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重点关注各类干细胞微环境,免疫细胞微环境和纤维化等病理微环境的构建、微环境内细胞-细胞,细胞-基质互作机制研究以及相关的再生医学应用
Mar 27, 2024
赵锡海
研发新型多模态成像技术,实现心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与精准评估 赵锡海教授针对心脑血管病的精准诊断,研究开发多模态成像和图像分析技术,并进行临床应用转化。主要针对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心肌病等,基于超声、CT和磁共振等多模态影像研发新型成像技术和图像智能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通过开展人群队列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从而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r 27, 2024
陈慧军
陈慧军教授于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放射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全职任教于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和北京市科研项目。担任美国放射学会(RSNA)量化影像生物标记物联盟PDF-MRI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委员等学术职位。同时担任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基金的评审专家。陈慧军
Mar 27, 2024
田启源
田启源博士长期专注于新型人类脑成像和图像分析的方法研究,特别是弥散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多模态影像、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及新方法在脑疾病病理研究中的应用与临床诊疗中的转化。研究涉及生物医学成像、脑成像、脑科学、脑疾病、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多前沿学科。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弥散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信号处理、建模与分析 (2)弥散磁共振成像的生物学准确性验证 (3)基于深度学习的脑成像加速、图像计算
Jul 8, 2024
周月红
女,汉族,1968年10月出生,山东莘县人,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
Aug 11, 1993
吴清玉
教育背景 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 工作经历 1995年11月至2004年2月,任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外科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3月调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心脏中心。2006年7月至2017年7月任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现今国内第一位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
Nov 10, 1996
李尚霖
教育背景 2017.09-2020.06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神经病学, 博士 2013.09-2017.06 北京大学医学部, 神经病学, 硕士 2007.09-2013.06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德实验班, 临床医学, 学士 工作经历 2022年至今,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讲师 2021年至今,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2020.08-2021清华大学第一
共有 3,04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203 页 当前第 9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