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医学院举办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医院系列研讨会第三次会议

七月 10, 2025

7月6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医院校内系列研讨会第三次会议在校医院多功能厅举办。在学校医工交叉工作专班的支持和配合下,本次会议围绕人工智能在居家健康场景中的应用,探讨AI技术在健康监测、老年陪伴、柔性传感等应用场景中的前沿探索与落地路径。医学院院长黄天荫、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广志,校医院党委书记霍慧彬、院长郭军等出席会议。会议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鹏主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脑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展示了多项面向未来、推动AI技术场景化落地的关键技术成果。

undefined

发言人分享技术成果

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介绍了包括超薄人工喉、电子纹身心电系统等在内的柔性医疗级传感技术。该设备已具备医疗级心电监测精度。团队最新研制的“电子皮肤”可连续采集术后康复数据,目前已进入与多家三甲医院的临床合作阶段,为术后管理和远程康复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

计算机系王运涛代表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研究团队,介绍了基于手机、耳机等普适计算终端的无感化健康检测方案,其自主研发的耳内健康指征监测技术以及基于人脸视频的非接触式生理感知技术,心率误差达到医用标准,并支持多维度的健康指征监测能力。在未来的居家健康管理中,无需额外硬件,仅需要软件升级便可实现多模态生命体征的连续采集。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刘冉展示了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团队开发的柔性生物混合系统可同时监测脑电、关节运动及体内生化指标。超微创采样芯片能够在居家环境下完成皮下炎症因子等复杂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拓展了慢病管理的技术边界。

在人工智能情感陪伴与心理健康方面,脑与智能实验室宋森团队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了面向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平台,其平台融合抑郁症脑电监测与心理咨询模块。AI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生理层面的健康需求,更应深入关注心理关怀,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技术与文化伦理的融合发展。

目前,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医院正分阶段推进建设,初期将在长庚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开展试点。人工智能医院将依托“紫荆AI医生”系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加速训练,逐步形成覆盖居家、社区、医院三级联动的智能健康服务网络。